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運城旅游>

黃河大鐵?!呀蚨蛇z址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7-17

201672517142686713.jpg

蒲津渡遺址博物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3月至1989年8月,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以及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發掘出土了唐開元大鐵牛等鐵器群,并對社會開放。1991年3月至6月,山西省文物局組建了省、地、縣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并揭示了蒲津渡遺址的基本面貌及明、清時期遺址地層和出土的鐵質文物與蒲津橋的關系。1999年9月至2000年4月,山西省考古所對鐵牛實施“頂升保護”,該工程是原址、原位垂直頂升12.2米。歷時6年,耗資1000余萬元,2005年元月竣工。2268平方米的遺址復原平臺展示當年古渡口的歷史風貌。除鐵牛、鐵人、鐵柱等鐵質文物外,還有明代堤壩等出土文物。 2008年運城市開發建筑有限公司又投入巨資,開挖人工湖、鑿木船、架浮橋、建兩關(蒲津關、大慶關)等,再現盛唐蒲津浮橋的繁榮景象。

整個景區規劃分為景區入口區、渡口遺址區、仿唐浮橋區、文物展覽區、休閑娛樂區、職工辦公區等。入口區設置內外廣場,便于游客集散。主題建筑仿唐大門,面闊四間,雄偉大氣,盡顯盛唐風貌。進入大門,踏著黃河故道來到渡口遺址區。在渡口遺址區展示出土的鐵質文物有鐵牛、鐵人、鐵柱等鐵器群及南北縱貫的明代堤壩。遺址平臺下面是數字多媒體展覽廳,讓游客更詳細了解渡口的歷史。它的考古發現對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橋梁建筑、冶煉鑄造、工藝造型、黃河變遷、水文地質等學科領域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仿唐浮橋區,在開挖人工湖上架設浮橋,橋長128米,象征黃河大鐵牛距今已有1280年的歷史。東西兩岸各設關口津渡,蒲津關與大慶關。休閑娛樂區,御碑亭、廊亭、生態景觀、植物群、等人文景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蒲津渡遺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南18公里蒲州故城西門外,東臨古典戲曲古著《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西近中華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處于黃河根祖文化旅游熱線。

201672517335621470.jpg

【浮橋地錨---唐開元大鐵?!?/p>

唐開元鐵牛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北隅,1989年8月發掘出土。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于蒲州城西門外黃河兩岸各鑄造鐵牛四尊,以維橋梁。牛旁各有一鐵人,并有鐵山兩座。鐵牛體積最大,份量最重,數量最多,工藝最精,歷史最早,全國罕見,被譽為國寶,其造型現陳列在人民大會堂。鐵牛的出土對研究唐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橋梁、冶煉、鑄造、工藝美術以及黃河故道變遷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學依據,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

201672517225545543 (1).jpg

【展覽廳】 蒲津渡遺址博物館展覽廳于2013年重新布展,由五個功能展區組成,分別是序廳(青史遺韻展區)、鐵牛沉浮展區、千年蒲州展區、浮橋飛渡展區、文化保護展區。展廳設計風格取“浮橋”為形,取“水墨”為意,通過運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展現當年蒲津渡的繁榮第一展區:青史遺韻   

201672517274076590.jpg

第一展區:青史遺韻 蒲津渡是歷史上著名的黃河渡口,位于蒲州故城西門外,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以舉世聞名的黃河大浮橋而蜚聲于世。蒲津渡自古以來便是秦晉交通之要沖,在蒲津渡搭建浮橋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歷史。   

201672517234759708.jpg

第二展區:鐵牛沉浮 唐開元時期,蒲州城升為全國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顯得更加重要,蒲津渡的竹索連舟橋已經不能滿足蒲州的交通需求。為此,大唐傾其國力改建黃河浮橋,將竹索改為鐵索,鑄造八尊鐵牛置于兩岸作為地錨,并鑄造鐵人鐵山等配套設施。重修后的蒲津渡浮橋氣勢無兩,成為連接秦晉之間的通衢要道,往來人馬絡繹不絕。   

201672517255083863.jpg

第三展區:千年蒲州 永濟古稱蒲州,又稱蒲坂,是傳說中舜帝所建立的都城,因地處黃河東畔,城外遍生蒲葦而得名。古蒲州城有著數千年的悠遠歷史,自古名士輩出,在蒲州的歷史舞臺上曾出現過舜帝、柳宗元、王維、聶夷中、楊貴妃、司空圖、馬遠、楊博等人,現存文化遺址、寶寺名剎、名人故里、山川名勝多達140余處。這些名人古跡,都是這座古城輝煌歷程的佐證。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橫貫中華大地東西的黃河,以亙古不變的胸懷和氣勢,孕育了華夏文明的起源;而這起源,便植根于河東地區。在這里,180萬年前的西侯渡人點燃了第一把文明圣火;在這里,可以追溯到琴棋書畫、衣食住行的源頭;在這里,堯舜禹三世帝王相繼建都。黃河在河東地區留下了不可勝計的文化印記。 黃河東畔的永濟,自古以來便與黃河文化有著不解之緣。蒲州被選為舜都,正是因為這里靠近母親河的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普救寺、鸛雀樓等名勝古跡都與黃河有所牽連,蒲津渡開元鐵牛更是人征服黃河、認知黃河的過程中所遺留下的文化瑰寶。 

201672517244633189.jpg

第四展區:浮橋飛渡 浮橋古時也稱舟橋,用船舟代替橋墩,用繩索將船串聯起來,兩岸以地錨固定,船上架設木板,就成為了一座浮橋。浮橋架設簡便,成橋迅速,在軍事上常被應用,因此又稱“戰橋”。但浮橋優點突出,缺點也難以避免,浮橋的缺點便是不耐用,在水浪長時間沖刷下需要不斷修繕和更換繩索、木板和船舟。        

蒲津渡河岸高,河面較窄,河床坡度小,水流較緩,有架設浮橋的天然優勢,因此成為了最早也是最頻繁出現黃河浮橋的地方,成為秦晉之間的交通樞紐。蒲津渡浮橋在歷史上因朝代更迭等歷史因素和黃河易道等自然因素,經歷數次興衰。自春秋時期開始在這里搭建浮橋至今,蒲津渡浮橋共經歷了五個歷史時期。 歲月如河,歷史如墨。蒲津渡大浮橋千百年來伴隨著黃河之水潮漲潮落,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和輝煌;而如今,留給我們的只有經歷千年浪濤洗滌、歲月沉淀的古渡文物,還有文物背后如同水墨畫一般意境悠遠的歷史故事。站在黃河古渡,回望大唐盛景,滿心思嘆,一眸千年。   

201672517285329618.jpg

第五展區:文化保護 蒲津橋是黃河上最早出現、極具盛名的浮橋,在唐開元年間改建完成。后因黃河河道抬高變遷,橋頭地錨鐵牛等文物逐漸沒入黃河逾百年之久。山西省考古所于1991年和199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蒲津渡遺址進行了兩次科學發掘,揭示了渡口遺址的面貌,搞清了鐵牛周邊的地層情況。發掘中認真、嚴謹、嚴格按照科學發掘要求對不同時代的文化層仔細分析、判斷,揭示出不同時代的各自特點,印證了各時代文化的特征。蒲津渡遺址的發掘揭示了鐵牛作為蒲津浮橋地錨的變化歷史,證實了蒲津浮橋當年建造的輝煌成就,再現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技術水平和冶煉鑄造技藝水平。   

20167251735212033.jpg

【廊亭】

懷丙亭

懷丙,宋代名僧,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天生聰慧,思維敏捷,才資過人?!端问?方技傳》贊曰:“巧思出天性,非學所能至也?!敝纹蕉辏?065年)夏,黃河流域普降暴雨,致河水大漲,水淹京師開封宮闕。河中府(今永濟)西門外蒲津橋也大受其害。洪流肆虐,潰齒河岸,沖擊船索,鏈牽鐵牛淪陷河中,浮橋中斷。水退之后,朝廷招募起牛,以復橋梁。數月無獲,行人商賈望河興嘆。真定僧懷丙,正游歷其間,悉聞此事遂應募起牛?!皯驯远笾?,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作權衡狀(杠桿原理),徐去其土,舟浮牛出?!鞭D運使張燾聞聽懷丙用巧妙的方法撈出了鐵牛,便報奏朝廷,皇帝遂賜紫衣(袈裟)于懷丙。懷丙是當時出色的工程家,曾以驚人的智慧、巧妙的構思還修復了真定十三級構木浮屠和趙州石拱橋。

20167251718578651.jpg

明皇亭

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其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文治武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威遠播,開創“開元盛世”。舉世聞名的蒲津橋即是這一時期的偉大壯舉。開元九年(721年),皇帝詔令改建蒲津橋,兵部尚書張說受命主持。于是,大匠蕆事,百工獻藝。結鏈為索,熔鐵為牛。鎖以持航,牛以系纜。疏其舟間,畫其鷁首。橋若長虹,鏈如游龍?!鞍伺fi蒲津,一橋貫秦晉”。蒲津橋遂為維系京畿以及北方邊關重鎮的交通大動脈。蒲津橋竣工后,張說刻石為頌,《蒲津橋贊》洋洋灑灑,文采斐然。開元十一年(723年),唐明皇北都巡狩,歸途駐蹕蒲州(今永濟)。金鑾龍輦,儀仗整肅?;实垡馀d極高,賦詩一首,《曉渡蒲津》,千古流傳?!褒堌撏踔鄱伞?,“橋路托天津”。太平明主,省方察俗,雄關重鎮,漫天紫氣黃云。

武寧亭

武寧,明代大將徐達之謚號。徐達,少有大志,長身高顴。一生戎馬,身先士卒,戰功赫赫,名列功臣第一,明太祖譽其為“萬里長城”。據《明史-徐達傳》記載,洪武二年(1369年),皇帝命徐達與常遇春進取山西。遂乘敵不備,直搗太原,山西悉平。后大兵會集于蒲州,欲渡河西定關中。時蒲津河橋已廢,大軍要從速渡河,舉步維艱。徐達遂命關陜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劃策浮橋,蒲州民眾不辭勞苦,紛紛響應。沒過多久,橋成軍濟。徐達率兵長驅直入,連克奉元(今陜西西安)、慶陽(今陜西慶陽)、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今甘肅蘭州)等西北軍事重鎮,取得了大明江山的最后統一。關中鎖鑰,秦晉通衢。蒲津橋自金元戰爭被焚毀,一百四十八年后又一次以獨特不凡的雄姿,肩負了無可替代的天塹通途的神圣使命。

晉侯亭

晉侯,春秋時秦景公同母弟,即秦后子,名針。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景公三十六年(前541年),秦后子受寵,資財頗富,于是有人在景公面前進行誣毀,后子擔心遭到猜忌,便聽從母親建議,“攜帶資財,其車千乘,造舟于河”,投奔晉國。晉平公問:“后子如此富有,為何選擇逃亡?”后子答:“秦君無道,恐遭殺身之禍,欲等秦立新君即返?!焙笞铀煜頃x侯。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此橋在同州臨晉縣(今陜西大荔)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是也?!笨鬃诱J為,秦景公身為一國之君,教導無方,致秦后子“享”晉侯投靠于晉國。造舟為梁,即是對春秋霸主晉平公的奉獻。從此,秦晉之間結束了“老死不相往來”的歷史。蒲津橋,名副其實的成為人類交通文明演進的先進成果,成就了“天下黃河第一橋”的美稱。

201672517343051523.jpg

景區地址: 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

景區開放時間: 夏季:早8:00——晚6:30 冬季:早8:00——晚5:30

景區收費標準:

門票: 全票60元/人 半票30元/人 講解費:40元/次(16人以下));50元/次(16人以上)

景區交通指南: 自駕路線

西安方向:沿連霍高速向東至秦東站下,經風陵渡黃河大橋進入山西,然后沿運風高速至永濟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5公里到達景區。 鄭州方向:沿連霍高速向東至秦東站下,經風陵渡黃河大橋進入山西,然后沿運風高速至永濟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5公里到達景區。 太原方向:沿大運高速向南至永濟西下,再沿旅游路西行5公里到達景區。

景區咨詢電話:

0359——8485160

旅游提示:

1.景區文物展示臺注意人身安全。

2.景區文物展廳禁止吸煙。

3.景區有湖面注意溺水。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