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情感講述>

身心俱疲的婚姻如何繼續?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4-08

□付麗娟

有些離婚背后是成長的動力,有些離婚背后是毀滅的動力,有些離婚背后是內疚的動力。有些婚姻持續是共生的動力,有些婚姻持續是受虐與施虐的動力,而這些不同的動力往往是混合的,所以,我們不要試圖簡單地理解婚姻。

夫妻間思想、行為、認知和對孩子的教育等越來越不同步,身心俱疲、窒息感頻頻襲來的婚姻要不要繼續?如何繼續?

每個人都有一塊情感體驗發源地

伴侶關系與為人父母這兩件事,對多數人來說,等于活著的意義。如果可以提前學習如何與伴侶相處、如何為人父母,人們一定會少受些心靈之苦。

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塊情感體驗的發源地,快樂和痛苦的種子都在這里。對人生感到舒服還是困苦,取決于這兩顆種子的生長狀況。這兩顆種子遇到伴侶關系這片土壤,會急速生長,一方的長勢會決定人們對關系的感受是好還是壞,或不好也不壞,或者有好也有壞。

更多時候,我們會想把伴侶改造成一個令我們舒服的人,而不是讓自己痛苦的人。但婚姻中的痛苦感是真實存在的。痛苦是如何來的?多數人都會以“因為Ta做了什么或者是什么樣的”開啟對痛苦的挖掘。這等于在說:我的痛苦是因為對方引起的,即我找了一個令我非常不痛快的人。那么讓自己不痛苦的方式,就只有一個:換人。

但多數人不會換。為什么一個讓你有諸多難受的人,你不舍得換掉?第一種是想等待對方變好,自己就能離開痛苦,進入快樂。這種情況,一方非常依賴于外界滿足自己,放棄了自我滿足的成長性功能。第二種是潛意識知道,是伴侶激發了自己的痛苦,而并不總是伴侶把痛苦強加給自己。

兩種理解的區別是,前者認為自己什么錯都沒有,“病毒”是對方帶給自己的。后者意識到,自己本身也攜帶了“病毒”。

如實看待伴侶關系

如果一個人在伴侶關系中,長期感到痛苦大于舒服,就會是受傷的心理狀態,更傾向感知痛苦是伴侶帶給自己的。Ta相信如果伴侶改變,自己就會快樂。然而,這不是真相,如果以這種視角看待伴侶關系,是不會對關系和自己有幫助。

要知道,思想不同步、情感無法交流、認知和行動不能同頻,這些不止發生在人和人、伴侶和伴侶之間,也會發生自己與自己的關系中。

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三觀合當然會順利很多,三觀不合的可能性也很大。重要的是,這段緊密關系里,有沒有空間能容納兩個人不同步。有些問題是無解和待定的,甚至有些時候彼此無法達成理解,都是有可能的。

對完美婚姻的追求,是執著和僵化的。能夠消化伴侶關系中的不如人意或艱澀,意味著放下對“完美”的執著,接受真實的自己和伴侶。

不再以對方能否滿足自己為原點

離婚后才意識到,如果在關系出現危機跡象時,能嘗試消化和處理那些不好的體驗,也許能向好的方向轉化。那么,關系也就不會死亡。關系的死亡,對每個身在關系中的人都有創傷性,甚至會對雙方家族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這里并不是提倡不離婚,有些離婚背后是成長,有些離婚背后是毀滅,不要試圖簡單地理解婚姻。

婚姻是人生的重要系統,如果能不斷更新對它的認識,對我們操作這個系統會很有幫助。我們都有進入簡單化理解的習慣,唯有痛苦的出現,會讓我們不得不做出更復雜的思考和理解?;橐鲋械耐锤惺菃⑹镜穆曇?,向我們揭示了,關于婚姻還有很多無名之路需要認識。

當兩個人對婚姻的感受不再以對方是否能滿足自己為原點,關系的意義也就擺脫了原始動力的干擾,向著雙方平等獨立地在一起位移。

 (《中國婦女報》)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