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07
李小芬
小時候,我隨父母工作從陜西到山西落戶,由于交通不便,直至11歲才第一次回老家,見到我的爺、婆,我們老家將奶奶稱作婆。那是1978年春節前夕,婆在老家病得厲害,父親要帶我和弟弟一起回去。從運城到老家陜西洋縣,千十里的路程,路過西安,翻越秦嶺,幾次倒車,3天才到達。
老家在沙溪鄉街中心,老屋坐北朝南,窄窄的一長溜房子,有堂屋、中間屋、后院,婆知道我們回來,勉強從床上撐著起來,話也多了,一番噓寒問暖,滿滿親情。
夜里我和她擠在一張床上,她瘦骨嶙峋的手不停地在我身上摩挲。她說:“孫女,我可把你盼回來了,你從這兒走時才三個月,這一去,就是這么多年才回來呀?!薄皩O女,我天天牽掛著你們,你爸你媽在外面能過去嗎?生活好嗎?”血濃于水,這份親情,瞬間淌進我心里,溫暖全身……
第二天清早,婆不停地交代,要給我們每個人沖個雞蛋,然后又讓人拿出給我們攢的白糖、臘肉。吃飯間我仔細端詳著她,滿頭白發,瘦弱單薄,一雙小腳,視線模糊的雙眼,不停地尋摸著,竟有些心疼。沒過幾天婆的病更重了,被轉往縣醫院住院治療,我和弟弟由于年齡小,留在沙溪家里。
1990年2月爺走了,婆被大伯接往他家住了兩年多,隨后又被接來運城和我父母一起住。那時,我已結婚搬了出去。不久,我生了兒子,?;馗改讣?,有時家里忙不開,我也會搭把手,于是喊婆過來照看兒子,婆便坐在床邊用她整個身子充當一堵墻,生怕孩子掉下來。
記得一天下午,天氣晴好,我和婆在一起聊天。婆說她自小家境貧寒,很小就和爺成婚,在生下我父親坐月子時,沒有人幫忙照顧,早早就下床淘米做飯,煙火熏過眼睛,自此視力受到很大影響。剛開始,她還靠一點影子摸著做些家務活,后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看不見了。
婆說,過去老家在街中心,我爺在街面上做了點小生意,還負責管理鄉里的郵政業務。每逢集市,前來歇腳、喝開水的人不斷,有時候有些人沒飯吃,她還要給人家做點吃的,雖然自家也不富裕,但只要能來到咱門上的,都是看得起咱們的,能幫盡幫,給人家行個方便。
婆說,她一輩子沒文化,但我大伯和父親兩個都念過大學,都在外面干大事,鼓勵我們這些兒孫要向父親那一輩學習。她還說,我們整條沙溪街上都說她這瞎眼婆婆,生養的兩個兒子最有出息。這時,我看見她臉上泛出紅暈,她在為她的兩個兒子驕傲!
那個下午,我發現80多歲的婆盡管眼睛看不見,但口齒伶俐、頭腦清晰,把好多做人行善的道理,用樸素的言語傳授給我。
歲月如流,轉眼間婆在運城待了快5年,往90歲上奔了,葉落歸根的思鄉情結與日俱增,我們依了她,送她回家。雖然我們雇專人招呼婆,但我們還是彼此掛念不斷,平時大伯一家也是不時給婆送些吃的用的。大約一年光景后,她身體每況愈下,于2000年5月溘然去世,享年89歲。
婆去世后,我經常會想起她,想起她苦命的一生,想起她數十年間受眼疾折磨,卻頑強堅忍,培養兩個兒子走出山溝,奔向外面的世界;想起她大半生和兒孫分離,孤獨寂寞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每天在牽掛和思念中度日;想起過去經濟匱乏,我們想給老人家多盡點孝,也未能如愿。
2016年,我們回老家給婆、爺立了碑。這些年,我們李家后代傳承了婆與人為善、讀書正業的好家風,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這些,應該是能讓婆寬心高興的事吧。
婆,您永遠活在我們心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