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30
□賈克勤
姚先生在60初度時有詩:“萬里方開步,無暇望五湖?!痹?0歲時自序:“猶當爭歲月,寰海共朝暉?!庇∠筝^為深刻的還是姚先生80歲時的自序詩:“八十之年,忽焉已至。驀然回首,恍若隔世??部啦涞?,曾無芥蒂。不見成功,憂思難已。寄情文史,余力游藝。聊以卒歲,忘年存義?!绷x,是指社會的責任和對真理的追求,可以說,這是姚先生人生態度的高度概括?!巴甏媪x”是姚先生一貫的人生準則。
姚先生平生以從義為懷、以用世為歸,善教愛國,情系桑梓,以倡揚國學為己任。晚年,姚先生還把自己的書法精品和百萬元的積蓄捐贈于家鄉和山西大學,并成立“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用以獎掖后進、弘揚國學,促進社會文化繁榮發展。拳拳之心,日月可鑒。
90歲時,姚先生曾感嘆賦詩:“德業愧前哲,尊聞行所知?!钡搅?5歲,姚先生又有詩:“行年九十五,自儆懷衛武。以此樹家風,可大更可久?!?/p>
▲《姚奠中百一歲書千字文》書影
一
“博學為知,用世為歸”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表明孔子不主張死記硬背當書呆子,而主張要學以致用,把所學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因為知識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運用知識培養智慧,作為一種運用知識的能力,真正的大智慧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
品讀姚先生的學術思想及人生境界,能使我們悟到人生的真諦和生存智慧?!白x罷古今史冊,閱盡滄桑變故,天道有????!薄爸灰硇慕?,不怕浪濤多;未能一日寡過,恨不十年讀書?!薄俺浜i熖旄咧?,養先憂后樂之心”等名言警句是姚先生學術實踐和生命實踐的思想結晶,也是姚先生對儒家文化中的為己之學,更是追求人格獨立、尊嚴和生命完整發展問題的真實回答。
姚先生曾說過,國學概念,其實就是指文化與價值意義;尤其是儒家文化,它是一種關涉到國人生命素養,追求個人人格、尊嚴和生命完整發展的根基之學,強調的是“為己之學”,就是指“因心以會道”,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心靈境界要崇高,要生活得更加充實。在姚先生的書法作品中,孟子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是其主要內容。其“大”,就是由“充實”與“光輝”交融為一才能成為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就是所謂的“神圣”,這樣才能可大更可久。
姚先生的弟子梁歸智說:“姚先生是一位‘用世’之心極強烈的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總是縈繞于懷,因而,不管逆境、順境,無論是教學、行政,還是社會活動,只要做一件事,就全力以赴,從沒有‘偷閑’的自私打算?!?/p>
二
“遠富貴,淡名利”,是姚先生人生中堅守的一個崇高理念。
姚先生調入山西大學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于當時政府缺乏大學管理和領導經驗,又由于山大教師隊伍年齡差距很大,有很多講師的年齡都比姚先生大出10多歲,姚先生是一個從貴州師大調來的三級教授,當時只有三十五六歲。按道理來說,姚先生的三級教授職稱是國家承認的,回到山西后重新評定職稱,姚先生的三級教授被定為四級教授,之后,四級教授又被定為五級教授、五級教授又被改為六級教授和副教授,但是,姚先生仍然在堅持自己的初衷,傾心教學工作,跟沒有發生什么事情一樣,活出了泰然自若的真我。
“樹人為本,著述為次;學問為本,文憑為次?!睂τ趥€人的職稱、獎項從不掛礙于心,但是,當學有所成的青年人才因年齡、資歷被排斥、打壓時,這位溫和的姚先生奮筆疾書,在《光明日報》發表了《破除專業職務評審中論資排輩》一文,語語真摯、句句殷切,有遠見、有魄力,拳拳之心,盡付后學之栽培;畢生期望,皆在中華學脈之薪火相傳、民族復興之后繼有人。
姚先生以儉為訓,他平時的生活很簡樸,數年不換一件新衣,住房、消費都是向低的標準看齊,但他很滿足。然而,胸懷國家、抱念蒼生的姚先生在國難民瘼之時,每有解囊義舉:抗美援朝,姚先生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存,甚至包括刻有其夫妻姓名、極有紀念意義的結婚戒指;國內其他地方發生水災、地震,姚先生捐錢捐物;遇人有困,姚先生竭力救助,弟子親友固不必說。早年,有稷山鄉鄰生活困窘,姚先生慨然以10數畝良田相濟,又恐后人索要,立相贈字據,此舉從未向人言及,50年后,受贈者的后代才發現契約,專程來謝,姚先生卻早已忘卻此事;年歲大了以后,姚先生高揭道義之帆,先是把價值數百萬的書畫捐獻給了山西大學,還把自己現有的財產,如房產、圖書等,都做了捐給社會的安排;2010年,姚先生更是率先捐出自己的100萬元積蓄,發起設立了“姚奠中國學教育基金會”,用以獎掖后進、弘揚國學。
三
近幾年,讀經風盛、國學熱起,國學院更是層出不窮。國學熱是好的,令人擔心的是只有“熱”、沒有“學”,或者,學得很浮泛,這個不行。姚先生認為,“國學”重在“學”。章太炎說:“學,患其不習;既習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精;偶有所得,猶要自視若愚,切不可以以為智,愚三次,智三次,學始方有所成?!薄霸谙惹馗骷抑?,儒家最強調教育??鬃与S處施教,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儒家基本上是教育家,這都是教育人如何做人的;都是在強調人內在心性的平和,愛人、容人、寬恕人,都是一個心態的問題?!币ο壬统H艘粯?,他并不是沒有過挫折、打擊,但他能坦然面對、能化解。他的案頭長期放著《莊子》與《老子》,這或許是他化解生活中因不愉快而帶來苦惱的良藥。一件煩心事遇到了頭上、糾繞不已,這時他往往會擺擺手說:“算了,讓它過去吧?!睆拇吮阃靡桓啥?,不會再提;即便是有人提及,他也從不因其對己不義而以惡言相加。
姚先生“遠富貴,淡名利,從義為懷、勇決為行”的人生境界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的獲獎感言中,姚先生說:“我認為獲獎、得名應該是高興的,但名為實賓,是身外之物,對個人不足為重。由于書法又是文化載體,因而對社會具有雙重作用。我說過,詩、書、畫、印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既能體現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同時也能表現中國文化以‘中和’為美的基本思想,從中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格得到升華。這些東西西方沒有,可以說是中國的‘國粹’,是人類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如何都應該重視?!?/p>
姚先生說過,現在是全世界中文熱的一個最好時期,他曾在山西大學文學院成立時賦詩感懷:“世界中文熱,文明文化賒。道延今禹域,魂斷古希拉。滄海驚千變,承傳總百家。春風從此大,時雨茂繁花?!?/p>
我認為,作為教育者,終生“善教愛國,倡揚國學”,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堅持做好,更是不易。要承傳中國文化,既要有理論,更要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真正地為社會、為教育作出貢獻來。姚先生并沒有把全部精力投放到著書立說中,而是更加注重深入探索對社會和人生更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姚先生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積極用世和樂天知命、安時處順的精神融為一身,形成了積極進取、堅毅達觀的文化品格。他的人生經歷是與他的學問修養緊密相連的,“正己為本、從義為懷,博學為知、勇決為行、用世為歸”,是他“知行合一”的真實寫照。(《山西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