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1-30
張志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今年以來,新絳縣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充分發揮鄉村兩級黨組織和縣直職能部門的作用,積極探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新路徑,收到了良好成效。
在實踐中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六條路徑”
今年年初,省委書記林武在全省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動員暨培訓會議上強調,要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行動,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布局,讓每個村都能長出“金疙瘩”。新絳縣委在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把近年來實踐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做法總結為“六條路徑”,在全縣大力推廣,有力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今年前三季度,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8%、7.8%,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二。截至11月底,全縣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實現全覆蓋,其中8個村已突破100萬元;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收入4071萬元,是去年全年的1.8倍,預計年底收入可實現翻番。
一是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根據運城市委的統一部署,今年新絳縣開展了村集體資產“清化收”工作,清理合同、化解債務、新增資產資源收費,對長期占用集體水井、房屋等資產不交使用費,長期耕種集體機動田不繳承包費,承包集體資產繳費過低等問題逐一進行認真清理,有效盤活了集體資產資源,增加了集體經濟收益。截至11月底,全縣農村共清理規范合同5168份,化解債務1905萬元,新增集體收益952萬元。如泉掌鎮南張村蔬菜市場,過去一直對外承包,一年承包費35萬元。今年4月底承包到期后,村“兩委”決定由村集體經營,規范了市場管理,建立了公平交易制度,增加了客商入市率,帶動了蔬菜交易量。到11月底,蔬菜市場為村集體增收80多萬元,預計年底可突破90萬元,以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
二是村集體牽頭組織農業托管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新絳縣從2015年就開始探索農業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托管生產服務,2019年到2021年連續三年被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省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試點縣。在托管實踐中,全縣已由開始的單項托管逐步發展到部分環節托管,到今年發展到全環節托管。今年上半年,在全縣選擇了10個示范村,開展農業生產全環節托管服務,由村集體牽頭組織協調,解決托管中介服務事宜,一頭連接農戶,一頭對接農業托管服務合作社,讓“小農戶”放心對接“大服務”,實現“耕種防收”4步驟6環節全過程托管,打造了4萬畝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示范區。村集體通過提供協調農戶、整合糧田集中連片耕地、完善作業資料等服務,向托管農業合作社收取服務費,每個試點村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8萬多元。以陽王鎮閻壁村為例,該村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楊衛平為法人的農業生產服務股份合作社,村集體以500畝機動地入股,種糧戶以1200畝承包地入股,加上周邊村莊部分農戶入股的耕地,共計3000多畝糧田,統一實行全環節“保姆式”集中托管。通過農機作業管理費收入、機動地自營收入、閑散地流轉收入、財政項目扶持收入,今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約80萬元。目前,全縣142個種糧村全部實行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其中全環節托管的村22個,托管糧田13.4萬畝,約占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的20%。
三是村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根據運城市委、市政府下發的《運城市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五年行動方案》,新絳縣在54個行政村實行了黨支部領辦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合作社,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帶領農戶從事專業化、規?;a經營。村集體以土地、設備、資金等入股合作社,村集體股占比55%以上,同時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示范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村集體通過股份分紅,有效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以三泉鎮新合村為例,該村黨支部領辦了制茶合作社,村集體以制茶設備入股,引導帶動農戶規?;N植茶樹,合作社組織制作加工茶葉,并負責銷售,既增加了農戶收入,又可給村集體增加年收入15萬元。
四是延伸農業主導產業鏈條,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新絳縣蔬菜播種面積15萬畝,油桃6.7萬畝,中藥材6.4萬畝,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70多萬畝,縣委要求各行政村緊緊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做好市場交易、冷庫存儲、烘干晾曬、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全縣已有52個行政村通過延伸主導產業服務鏈條,促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在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以古交鎮閻家莊村為例,該村農戶種植600多畝黑小麥,黨支部、村委會積極籌措資金,創辦了黑小麥面粉加工廠,并注冊了“絳康”商標,實現了“農戶種植、工廠加工、集體銷售”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五是村企結對、互利共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新絳縣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產業化優勢明顯??h委號召企業與農村“結對幫扶”,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資金、技術等優勢,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今年全縣已有39個行政村與企業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三泉鎮北社村為例,該村發揮臨近山西至信寶能科技有限公司優勢,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辛永強為理事長的中北聯勞務服務合作社,為企業提供小微型工程建設、廠區保潔、勞務中介等服務,同時在用水、用地等方面為企業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到今年年底該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由去年的24萬元增長到100萬元以上。
六是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新絳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縣”,歷史文化、文物景點、非遺精品等優勢明顯,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全縣已有13個村緊緊依托自身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舉辦特色文化旅游節慶活動,發展休閑觀光旅游及關聯產業,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以澤掌鎮光村為例,該村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勝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絳州澄泥硯”四個國字號招牌,以及玫瑰、菊花兩大觀光采摘基地,成立了旅游公司,舉辦文化旅游節、豐收節,開展游古村、看非遺、鑒書畫、逛廟宇、觀演出、賞玫瑰、品美食等活動,吸引游客10多萬人次,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多萬元。
以黨建為統領,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各級黨委要扛起政治責任,特別是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今年以來,新絳縣委書記侯文亮帶領縣委一班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黨建為統領,全面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能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力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緊緊圍繞“六條路徑”強力推進工作落實。一是建立縣鄉領導包聯責任制。19名縣級領導每人包聯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各鎮領導班子成員包聯行政村全覆蓋,幫助各村根據村情實際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二是通過典型示范引領帶動??h委樹立了12個集體經濟示范村,把發展集體經濟“六條路徑”典型案例匯編成冊,印發給各村干部學習,并組織三級干部到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觀摩學習,使“點上經驗”在“面上開花”。三是進行嚴格考評鞭策激勵。對真抓實干成效突出的村,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上予以傾斜扶持,對村黨組織書記予以獎勵??h委先后對上半年觀摩中排名靠前的龍興鎮、三泉鎮各獎勵20萬元,推選龍興鎮南關村黨支部書記為“運城市勞動模范”。目前,全縣上下已形成了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濃厚氛圍。
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主觀能動作用。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規定,村黨組織全面領導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村黨組織書記應當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新絳縣委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過程中,注重發揮農村黨組織的主觀能動作用和組織協調作用,在盤活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牽頭組織農業托管服務、延伸農業主導產業鏈條、與企業“結對幫扶”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村黨組織尤其是黨支部書記履職盡職、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各村黨支部立足村情實際,堅持多渠道、可疊加,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全縣153個行政村發展集體經濟路徑都在兩條以上,其中有114個村在三條以上,有力提升了農村基層組織治理能力,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正確處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支配問題。新絳縣委明確提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之后,決不能把集體收入給村民“一分了之”,而要用于發展村里的公益事業、公共服務、教育資助、扶危濟困等群眾“急難愁盼”上。一是保障再生產需求,優先用于發展前景好、輻射帶動強的產業項目,實現集體經濟滾動式發展、良性增長。三泉鎮南熟汾村發展設施蔬菜2000余畝,村集體出資25萬元,投資實施蔬菜藤蔓秸稈再利用項目,既可使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每年又可為集體增收10多萬元。二是保障農村微網格員待遇,農村微網格員在疫情防控、矛盾化解、防汛搶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確保微網格員能夠長期堅守在村、發揮應有作用,村集體每年要給他們發放適當的經濟補助。三是保障民生福祉,主要用于幫扶貧困戶、醫療救助、資助貧困學生、關愛老人等惠民實事,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三泉鎮北社村拿出8萬多元收入,為村里高齡老年人免費提供一日兩餐。北張鎮李家莊村設立“村級獎學金”,對本村考上大學的學生予以獎勵。四是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抓好巷道亮化、綠化、美化,解決好打井、修路、飲水等群眾切身問題,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麗鄉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