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當兵那年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09

楊永敏

1986年9月下旬的一個正午,正在田里幫父親收玉米的我,聽到大隊高音喇叭傳出的征兵信息。我轉過頭去,告訴父親要去當兵,父親停下手里的活,怔怔看了我半天,點了點頭說:“好事,你去報名吧!”

報完名回來后的那些天,我發現父母間的言語少了,家里一直沉浸在反常的氣氛中。一天晚飯后,父親把我叫到身邊,鄭重其事地說:“三娃,這次如能當兵,一定要在部隊好好干,別惦記家里的事?!蔽沂箘劈c頭,看著他飽經滄桑的臉頰,他的眼里滿是不舍的淚花。那一刻,想到將要離家遠行、與年邁父母天各一方,我的心頭也涌上許多離愁與不舍。

母親一生坎坷多難,養成了堅強且善良的性格,從沒見她在人前哭過。自打我報名參軍的那天起,她常?;瓴皇厣?。夜里我睡著時,她經常守在我身旁,有時一端詳就是多半個小時,眼里常含滿淚花。當時我還小,不甚理解,后來年歲大些,特別是為人父后,才深刻理解了父子之情、母子之愛。那種血脈相通、骨肉相連的舐犢之情,讓人揪心。

報名十多天后,結果出來了,我的體檢、政審全部過關,被正式確定為參軍對象。當我從大隊部拿到入伍通知書,一路小跑著回到家,把喜訊告訴父母時,我看見他們飽經風霜、滿是皺紋的臉上樂開了花。一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分錢掰成兩分錢花的父親特意宰了一只雞,叫母親燉了犒勞我。那天,滴酒不沾的父親把自己灌得大醉,夜里躺在炕上,不時發出“嘿嘿嘿”的酣暢笑聲。我的母親,則蜷縮在炕頭一角,一臉不舍地望著我,不停地用袖子擦拭眼淚。

第三天,接兵干部到我家家訪。得知消息的父親,早早就在巷口等候接應。母親則早早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屋里收拾得利利索索,還在炕上的柳條盤里擺滿了煮雞蛋、麻花和紅棗。接兵干部進家后,陪同的村干部詳細介紹了我家的情況,一旁的父親滿臉笑容:“我家三娃聽話懂事,愛看書學習,到部隊后你們嚴要求,多培養,好好帶!”母親也在邊上幫我說著好話,說孩子各方面啥都好,并反復提醒我到部隊要聽領導的話。父母的心情我能理解,他們一是希望帶兵干部對我多加關照,二是希望我到部隊后能有出息,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父親是一個視土地如命的莊戶人。平日里有事沒事,他都守在田里忙碌,家里極少看到他的身影。但那些天,他幾乎不下地,日日在家守著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

我們公社共有七個行政村,參軍名額最終確定后,公社把我們這些入伍的及我們的家長集合在一起召開了一次座談會。村里人淳樸、善良,從我接到入伍通知書那天起,左鄰右舍拿著雞蛋紛紛前來看望,關心的問候、祝福的話語、濃濃的鄉情,在小院的老屋回旋飄蕩。

從公社回來的第三天,大隊部也為我們召開了一場隆重熱烈的歡送會。當兵臨走的那一天,姑姑、妗子、兩個哥嫂和姐夫、姐姐及侄子、侄女都來為我送行。大隊門口兩側張貼的“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大紅標語格外奪目。

出發前,大隊請來照相師傅,專門為我們拍了一張全家福,相片里的我身披綬帶,胸帶紅花,眉宇間透著英武之氣,看起來甚是意氣風發?,F如今,這張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仍擺放在我家書房,它是那年我當兵走前留存的一份珍貴留念,也是我第一次告別家鄉、遠離父母親人、邁步軍營開啟新的生活、走向別樣人生的最好紀念!

欣慰的是,在部隊的十多年時間里,我把對家鄉和對父母的思念,化為用青春和熱血為祖國建設事業奉獻自己、為國防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動力和源泉,以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個人三等功”“優秀士兵”“新聞報道先進個人”等榮譽,向家鄉人民和九泉之下的父母上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完成了自己從一個農村孩子到機關干部的華麗轉身。

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遠遠超出了我當初離開家鄉時的初衷和預期。我知道,它有賴于當初離家時父母對我的叮囑期望,有賴于家鄉父老對我的關心關愛,有賴于軍營這個大熔爐對我的鍛造培養,有賴于自己的永不言棄和不懈努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