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門峽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2-10
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發展傳統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這是黃河灘地全程機械化收割時的情景。
行走在崤函鄉村,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產業富有特色,沿黃引領示范,電商帶動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再奏鄉村振興曲。今年以來,我市以產業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在崤函大地徐徐展開。
寺河山、二仙坡、果嶺村的蘋果,焦村鎮、英豪鎮的“陽光玫瑰”葡萄,盧氏縣的連翹、食用菌……一個又一個特色農業品牌在全國叫響。我市依托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以果、菌、藥為重點,持續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果品種植面積250萬畝,其中蘋果150萬畝,建設“黃金蘋果帶”面積39萬畝,蘋果生產面積、產量位居全省第一;藥材栽培面積92.45萬畝,其中連翹種植面積53.56萬畝,連翹種植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食用菌種植規模4.5億袋,位居全省第四;蔬菜種植面積46萬畝;特色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5%以上。
2022年“三夏”期間零火點,秸稈綜合利用率預計達到93%以上,162家規模以上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我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引領,以綠色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為目標,不斷推動綠色轉型發展。今年,全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95%,農藥利用率達到40.8%,化肥利用率達到41%,建立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示范區19個、面積4萬畝以上。全市有效期內綠色食品總數達到103個,名特優新產品1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20個。
以“山水隱廬”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游、以陜州地坑院為代表的民俗游、以盧氏湯河為代表的康養游等項目日漸升溫,我市初步形成了休閑觀光、體驗度假、健康養生融合、特色品質共存的旅游發展體系。推動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市逐步邁向農業產業現代化。目前,全市有2個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61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市級以上休閑觀光園區7個,市級以上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23個,14個村被列入省級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創建名單。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進“三鏈同構”,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4家,銷售總收入40.15億元。數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靈寶市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寺河蘋果小鎮,已完成物聯網、智慧果園及蘋果追溯系統等場景建設,吸引了京東、德邦等10余家快遞物流公司入駐。
走進湖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萬畝梯田層疊,山巒間黃河蜿蜒,一幅美麗宜人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我市高質量編制《三門峽市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專項規劃》,聚焦沿黃6個縣(市、區)16個鄉鎮90多個行政村,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開發鄉村多元價值為抓手,按照“一帶三區四組團”空間布局,著力建設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目前,沿黃43個村莊已完成規劃編制;87.5%的沿黃鄉村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102個示范帶項目已開工建設,總投資11.18億元。
在盧氏縣文峪鄉窯子溝村,水車轉動著山鄉古韻,櫻桃樹栽滿房前屋后;著力打造“玉蘭名鎮”的澠池縣英豪鎮,在村巷道旁栽上了絢爛玉蘭樹;行走在湖濱區的鄉村,一排排農家小院整齊潔凈……這是三門峽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攻堅戰,取得“鞏固凈、全域綠、有序亮、持續美”的真實寫照。今年2.5萬戶戶廁改造任務全面完成;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全市鄉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監管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市70%的村實現了村口“五有”,建成小型花園、菜園、果園、游園等12916個;整治亂搭亂建7823處,整治“空心院”2635個、殘垣斷壁2278處,栽植綠化苗木46.9萬棵,95%的行政村覆蓋公共照明設施,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第四次檢查中位列全省第一。
風帆正勁,號角激昂。崤函兒女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正闊步前行。(文/記者 陳林道 圖/記者 杜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