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12
□張麗娜
陶鬲是二里頭人的蒸煮好幫手。
早在夏朝以前,河洛先民便已使用這東西煮飯了。坊間有一種說法“中國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飯”,用的就是這個神器。
二里頭人所用的陶鬲大小不一,比鼎更節能高效:圓口,闊肚,有三只中空的足——中空構造能擴大受熱面積,快速煮熟食物,省時省柴火,實用性滿分。
夏代人懂耕種和養殖。他們的食物有黍、稻、粟、豆等谷物,也有部分水果、蔬菜,還有畜養的家畜、家禽,以及捕獵來的魚蝦等水產品。
陶鬲啥都能煮,燒水、煮粥、涮火鍋不在話下,還可以搭配甑(音同贈)蒸飯。甑跟蒸饃箅子差不多,圓形(也有方形)、立耳,底部有很多小孔,可以擱在鬲上蒸東西。
盛飯用的是陶豆、陶盤等。豆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形狀像高腳盤,可用來盛放肉醬、咸菜等,有的豆還帶蓋,紋飾華美渾樸。
商周時期將豆列為禮器,在祭祀、宴飲等重大場合裝點門面,身份越尊貴的人用的豆越多。
后世的周天子吃一頓飯能用26個豆,分別盛放腌白菜、腌韭菜、腌蔓菁、鹿肉醬、兔肉醬、魚醬等一堆腌菜、涼菜,看著花樣雖多,其實烹制方法單一,不是腌菜就是醬,現代人吃得可比周天子豐富多了!
(《洛陽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