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13
王振川
這幾天讀《閻逢春評傳》,時不時會有些新發現。讀到其中《海誓山盟,坎坷不渝》一文,很受感動,但一個字一個字地錄入太費勁了,不如稍稍轉述一下。
閻逢春1975年去世后,因為尚未平反,葬禮規格一時難以確定,很多人都不敢去吊唁。那天,靈堂忽然掛出一幅兩丈多長的藍布挽幛,上寫“海誓山盟,坎坷不渝”,落款是“西安薛紹生”,一下子就提振了葬禮的人氣。
多年后,評傳作者尋訪到了年逾七十的薛紹生,聽他講了自己和閻逢春的故事。
薛紹生是臨猗縣卓里村人,家境貧寒,自幼失母,繼母待他不好,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年,閻逢春所在的戲班到卓里村演戲,閻逢春當時還年輕,小有名氣,民間人稱“小胡子生”。戲班子在廟院進餐時,薛紹生饑腸轆轆,在旁邊逡巡不去。閻逢春看見了,就招呼他吃了一頓飽飯,另外多給了一個饅頭。兩人通了名姓,從此就算是認識了。
閻逢春知道薛紹生受繼母虐待,在家吃不上飯,戲班演《蘆花》時,就弄了兩張票,讓薛紹生帶著繼母來看戲?!短J花》這出戲原本就是教育繼母的,薛紹生的繼母看了戲,果然大受感動,從此開始善待孩子了。后來,本村的學監聽說了這故事,也深受感動,就不收學費,讓薛紹生去念書。
薛紹生的命運因閻逢春而改變,他無以為報,就發愿要認閻逢春為大哥。
幾年后,薛紹生跟著鄉人到西安學做生意,在銀號做學徒,閻逢春也因戰亂流落到了西安。薛紹生到戲園子尋訪閻大哥,意外聽說閻逢春“倒了倉”,住在李二老的家里。他又尋到了李二老家,終于見著了閻逢春。
李二老聽說了他們的故事,就做主讓他們義結金蘭。閻逢春說,只有兩個人,沒法結義。最后,加上筱蘭香和朱全盛,四個人在老童家羊肉泡饃店正式結盟。閻逢春是老大,薛紹生是老四。這就是“海誓山盟”那四字的來歷。
薛紹生后來在西安成家立業,離開銀號,拉小平車在西安和咸陽之間跑運輸。得了空,他就去戲園子看大哥閻逢春的戲,兩人的交情維系了一輩子。
《蘆花》講的是孔門弟子閔損的家事。閔損受繼母虐待,冬天只能穿蘆花棉襖,根本不能遮寒。他父親閔德仁發現后,立即就要休掉妻子。閔損反而勸父親留下母親,因為母親在家,只會有一個兒子受寒,母親離開了,幾個兒子都要受饑寒。閔損的孝心感動了全家,父親留下了繼母,繼母也善待閔損了。這故事是“二十四孝”之一,流傳很廣。蒲劇中有大段的唱腔,非常動聽,也非常感人。
這戲可能不是閻逢春的代表作,所以后世沒有留下錄音。沒想到,他早年還用《蘆花》勸善教化,救助弱小,發生過那么感人的故事。
閻逢春去世后,他當年救助過的小兄弟,用一幅巨大的挽幛來悼念他,給他們兩個人的故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故事有名有姓有地點,大框架應該是真實不虛的。后人如果想以閻逢春為題材編戲的話,這個故事素材是非常好的,既體現了閻逢春的藝術水平,也反映了他的德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