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13
□遠人
▲秋風樓 (資料圖)
秋風起兮白云飛,
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元鼎四年十一月,四十四歲的漢武帝為祭祀后土,第五次幸河東。
中國歷史上有過五百多位帝王,就文治武功而言,漢武帝是出類拔萃的一個。在其五十四年的帝王生涯中,東并南吞、西征北伐,終至攘夷拓土、雄視八方。武功之外,其文治核心是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奠定了中國數千年不易的思想根基,另還開創性地在地方設刺史,立察舉制選拔人才,頒行推恩令,并以辦太學、開絲綢之路等舉措彪炳千秋,乃至史學界一直有“功莫大于秦皇漢武”的說法。
此次幸河東緣由,《資治通鑒》寫得清楚,“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其令有司議?!笔虑楸尘?,包括西域臣服,大漢于渾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和武威郡,斷絕匈奴與羌的通道;再看中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矣”。帝國版圖日廣,不可不祀后土,因此,漢武帝下旨在汾陰縣(今萬榮縣)的土丘上建立后土祠,親往拜祭。
祭祀完后,漢武帝與群臣坐于汾河樓船,中流飲宴。時值深秋,把酒臨風的漢武帝眼見大河東逝,鴻雁南歸,心生感慨,提筆寫下這首千古名篇。理所當然的是,決非作者是皇帝,詩歌就能得以流傳。最終指認詩歌質量的,非時間莫屬。漢武帝寫的就是時間。在該詩之前,古人涉及時間的篇目不少,屈原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宋玉有“歲忽忽而遒盡兮,恐余壽之弗將”,《漢樂府》中有“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文選》中無名氏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等。到漢武帝這首《秋風辭》問世時,不論質量還是表現力度,都不輸任一前人。
傷春悲秋是歷代文人墨客們的慣常行為。這首堪稱“悲秋”的上乘之作竟出自縱橫天下的一代帝王之手,不能不令人詫異。就詩歌內容看,從“秋風起兮白云飛”的起句到第七行的“簫鼓鳴兮發棹歌”,都未脫漢武帝對眼前的所見描寫和“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的一時傷感,也恰恰是這一不經意的傷感,直接導致全詩主題的撲面而來。
這首詩能看出漢武帝情懷的不同之處,其感慨能對所有人發生感染,就是其傷感已具深度的證明。即使現代讀者,越咀嚼,越不覺得它是一首帝王之詩,而是作者將情感賦予茫茫時空后,抒發出屬于所有人的悵惘與哀愁。所以能體會,寫下這首詩時的漢武帝,展現了自己既為天子也為平凡人的確認。撇開全詩的高遠意境,其最后抒發的苦痛是所有人的苦痛,流露的感傷是所有人的感傷。很難想象一個帝王能做到這點,也無怪兩千多年來,該詩始終受人推崇,明代學者胡應麟更在《詩藪》中稱其為“秋風百代情至之宗”。這首詩的地位也就說明,能喚起古今共鳴的詩歌,其成功之處,無不因作者將個人情感推到所有人都感同身受的尖銳極點。
(《寶安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