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2-13
喬靖鴻
生活里,總會有一些事情不期而遇,讓人猝不及防。前段時間,我也和許多人一樣,開啟了一段靜默宅家的時光。
第一個電話是父親打來的,老爸的話語簡短:“聽說城里封了,你們小區沒事吧?”我趕忙回答,沒事沒事,吃的用的都有保供,啥都有,好著呢。我知道,那不多的話語里,是老爸老媽對兒女時時刻刻的牽掛。兩天后,千里之外的兒子打來電話:“咱那邊嚴重嗎?您和我媽都好嗎?多準備些吃的喝的,別舍不得花錢……”一些好久沒聯系的同學或同事也打來電話,聊聊近期疫情發展,聊聊昔日同學的近況。驟然間,縷縷感動油然而生,心里多了幾分溫暖。
“我家沒尿不濕了,誰家有多余的,借幾片用,江湖救急!謝謝啦!”“誰家有多的饅頭,我家有面粉,可以換?!薄皳Q啥,我放門口,你上來??!”不知誰發起的,一個名為“余糧匯”的微信群,很快在單元群里熱鬧起來,有求吃的用的,有自愿捐出多余油和大米的,還有提供孩子作業本、網課專用平板的……淡淡的溫馨,久違的親切,都在瑣碎、絮叨的言語中溢了出來。像是回到了好多年前在工廠筒子樓、農村大雜院里的日子,久違的親情撲面而來。說實話,住進小區六七年了,同一棟樓,同一個單元,甚至是隔壁、對門,也有好多人不認識、不熟悉。如今,這些東家出、西家進的柴米油鹽,似乎成了流動的親情和溫馨,讓鋼鐵和水泥隔成的家不再寂寥,冷酷的疫情也不再那么可怕。
“明天下午2點,物業開始給大家送蔬菜包,請大家在家等著……”一天晚上8點左右,一條消息在單元微信群里炸響。前幾天,有朋友說他們小區物業給住戶發了蔬菜包、水果包,還一家一戶送上門,讓人好生羨慕。大家就開玩笑說,咱們小區會不會也送呢。第二天,如約而至的蔬菜包,給靜默了好些日子、略略有些煩躁的業主們帶來了些許的溫暖和驚喜。
每天總會不自覺地走到陽臺上,望著樓下空空的廣場、無人的小道,曾經的喧鬧和嘈雜,甚至原來那么讓人心煩和討厭的廣告喇叭聲,也變得遙遠而親切起來。每天做完核酸,好些人會隔著不太高的墻頭,望一望十幾米外的大路,除了偶爾疾馳而過的保供車輛,平日里車水馬龍的路面上靜悄悄的,少了幾許熱鬧,多了幾分寂寥。
小區里,和大家接觸最多的“外人”,便是那群“大白”了。每天早早地,他們便在廣場上候著了,統一的時間,統一的著裝,統一辛苦忙碌的身影,還有白色防護衣、深色護目鏡下一雙雙有些憔悴的眼睛,“大家戴好口罩,間隔兩米距離……”“別急,別擠,孩子要上網課,讓孩子先做,好吧?”溫柔而略帶沙啞的聲音,伴著清晨有些恍惚的人們,有序地往前移動。熟悉或是不熟悉的人們,東一句、西一句地聊著一日三餐、家長里短?!霸蹅兇裏┝四伭说募?,正是他們想回而回不去的地方?!焙鋈婚g,想起了朋友圈里近來很燃很熱的一句話。
待在家里,難得有時間修養身體,整理心緒。習慣性地早上六時睜開眼睛,先打開手機,看看有沒有新增病例、幾點開始核酸,再瀏覽一下新聞,關注關注遙遠的俄烏戰況。起床后,陪著老婆煎炒烹炸,把拿手的、熟悉的、好久沒做過的大餐小菜一一試過,輪番細細品嘗;再看幾頁書,追一追劇,肆意享受閑適時光……隨著日復一日的簡單重復,對往日煩了、倦了、厭了的“工作日模式”也有了幾絲期待。
突然來襲的疫情,像是一場不期而遇的考試,有的人暈頭轉向,有的人發揮出色,也有些人大意失了“荊州”。其實,面對不可選擇的遭遇,只需要保持應有的清醒,保持健康的身心,每天以最好的心態去積極應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